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9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蒋经国与马英九的别样“父子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7 14:18: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清明节当天,台湾地区新当选的领导人马英九前往两蒋陵寝,拜谒昔日的老长官蒋经国。据报道,马英九在拜谒过程中,眼眶泛红,离去时拿出手帕频频拭泪。岛内分析人士指出,自蒋经国1988年病逝后,马英九每年都去谒陵,每次都饱含深情,因为蒋经国对马英九有知遇之恩,马英九对蒋经国崇拜有加,两人已突破了上下级关系,“有一种别样的‘父子情’”。
  1.跪拜陵寝 每祭必落泪
  陈水扁在位时,两蒋陵寝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守陵卫兵也被撤去。据台湾媒体报道,今年清明节,两蒋陵寝能重新开放,桃园县县长朱立伦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在马英九当选后,立刻行文台“国防部”,促成两蒋园区再度开放,为民众清明节谒陵创造了条件。
  清明节一大早,马英九便在“副总统”当选人萧万长和朱立伦的陪同下,前往慈湖和头寮祭拜两蒋。马英九所到之处,大批民众夹道欢迎。在头寮祭拜蒋经国时,马英九的神色相当肃穆,眼眶泛红,离去前还拿出手帕频频拭泪,可能是因为情绪太过激动,他临时取消了在头寮的媒体谈话,驱车直奔慈湖游客中心。
  当天,马英九还到附近的两蒋文化园区,参加桃园县慈湖旅游季揭幕仪式。对于两蒋的功过是非,马英九表示:“两位蒋故‘总统’左右政局数十年,功过应由历史学家讨论,但他们留下的许多遗产,却能成为历史文化观光资源。”据称,这是马英九当选“总统”后,首度对两蒋的功过是非表态。活动结束时,他还对媒体表示,以后每年都会来谒陵。
  实际上,自蒋经国1988年1月逝世后,马英九每年都去两蒋陵寝祭拜,在他出任国民党主席前,都是以跪拜的方式表达对已故老长官的深厚感情。岛内媒体注意到,马英九年年去谒陵,很少能管住眼泪,每年都是一样的深蓝色手帕、一样泛红的眼眶、一样的语带哽咽。
  2003年1月,在蒋经国去世15周年纪念日,马英九前往头寮陵寝磕头祭拜。面对镜头,他强忍泪水,约有15秒钟说不出一句话,真情流露令人动容。这一幕,通过电视直播传到台湾的每一个家庭,强化了马英九有情有义的形象。
  当时,马英九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岛内舆论热议,有媒体发表评论称:这就是马英九,“一个长相斯文、形象健康、学识和教养一流的台湾政坛美男子”。从政多年来,“他的正直、清廉和彬彬有礼深植民心,这都使得他在政坛一枝独秀,很容易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
  2006年1月15日,马英九首度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率领国民党党工谒陵,这也是他首次以鞠躬的方式谒陵。当时,国民党刚赢得“三合一”选举,马英九称:“站在经国先生遗照的前面,想到今年我接党,要怎么样能够让国民党继续执政,我们责任非常重大。”祭拜过程中,马英九不断拭泪。
  今年1月13日是蒋经国逝世20周年纪念日,封闭的两蒋陵寝特别对外开放,忙于竞选活动的马英九亲自前往祭拜,而同样曾受蒋经国知遇之恩的李登辉,只赠送了一盆白色兰花。
  2.马英九自幼结缘蒋经国
  据报道,马英九与蒋经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英九上小学时。
  马英九祖籍湖南省衡山县,在香港出生,1岁时随父母到台北。小学毕业后,马英九的家搬到了台北长安东路一段8号,当时,蒋经国住在长安东路18号。从马家4楼的阳台,可以看到蒋家的院子。有一次,过年的时候,马英九和姐妹们不小心把球踢到了蒋家的院子里,还受到了警卫追查。
  1967年,念高三的马英九遵从父亲的嘱咐,从甲组(理工)转到了丁组(法政)。次年,他考上台湾大学法律系后,便开始崭露头角,担任大专军训集训班的宣誓代表,接受时任“国防部长”蒋经国的“授枪”。这是马英九第一次与蒋经国接触,令蒋经国印象深刻。有人认为,马英九这次参加“宣誓仪式”,成为蒋经国日后提拔马英九的催化剂。
  军训集训结束后,马英九回到台大校园,担任学生代联会秘书长。1971年1月,马英九获台大学生党部推荐,参加“亚太地区学生领袖访美活动”,在70天的时间里走访了美国20多个州,探访著名大学,与美国学生座谈。有评论认为,若非经过特殊的考核与安排,寻常的学生绝对不可能享受这样的待遇,马英九因此被认为是国民党刻意培植的对象。
  正是这次美国之行,让马英九目睹了美国华人群情激奋的“保钓”抗议示威活动。回到台湾后,马英九和台大的其他学生到美、日在台湾的办事机构抗议,宣读并递交了抗议书,一路上高喊“日本无理,美国荒谬”的口号。1974年2月,当年参与“保钓运动”的学生领袖,都取得了国民党中山学术奖学金,赴美国深造。
  可以说,“保钓”的经历成就了后来的马英九。在美留学期间,马英九加入了亲国民党的“保钓运动”学生组织,并在其机关刊物《波士顿通讯》任两年主编、3年主笔,逐渐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注意。
  1978年,马英九以“王绍陵”为笔名,投稿到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发表了《勇者的证言——索忍尼辛(索尔仁尼琴)的哈佛演说及反应》,在报纸上连载3天,一时在台湾岛内引起了一连串讨论,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还把相关文章结集出版。蒋经国获悉后,立即让幕僚查证作者的真实姓名,这一查,奠定了马英九在蒋经国心中的地位。
  3.“没有缺陷的年轻人”
  1981年,马英九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当时,蒋经国有意栽培这个年轻人,希望他在基层多锻炼,不过,时任蒋经国英文秘书的冯沪祥有意交棒给他,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也希望儿子到“总统府”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马英九毕业半年后即被任命为“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蒋经国的英文秘书。
  在蒋经国英文秘书的岗位上,马英九一干就是7年。他坐在蒋经国身后,举止得体,温文有礼。在蒋经国心里,这个眼睛特别清亮的年轻人似乎没有心机,干净得像张白纸。他称赞马英九是“没有缺陷的年轻人”,对其的关心“像对亲子一样”。
  马英九曾回忆,自己当秘书时身体过胖,在蒋经国面见访宾时曾打翻茶几。蒋经国后来指示给马英九换一个位置,可见其细心及对马英九的体贴。马英九因此决定减肥。
  1984年6月,蒋经国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马英九为“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负责推动“政党外交”。在国民党论资排辈的传统体制中,34岁的马英九身居要职,的确极不寻常。
  上世纪70年代,蒋经国领导台湾创造经济奇迹时,马英九还是个学生。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政治转型和两岸关系转机中,马英九亲身参与了核心的决策,比如,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和资深“中央民代”退职方案这两件影响深远的事,最初的方案都由他草拟。
  2007年6月,马英九出版新书《原乡精神》,书中特辟专章追忆已故上司蒋经国。据书中记述,1987年3月,一次外宾拜会结束后,蒋经国照例问马英九有无报告,马英九建议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蒋经国于是要他直接去见当时的“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张祖诒指示马英九草拟一个开放探亲的方案。这个草案成为开放探亲的蓝本。
  1987年7月初,马英九奉命草拟有关资深“中央民代”退职方案,曾两次奉召到蒋经国的卧房报告,当时蒋已重病缠身。1988年1月12日,即蒋经国过世的前一天,这个方案获得通过。3周后,马英九带着方案到蒋经国的灵前,含泪向他报告:“交办的工作完成了!”当场泣不成声。

Rank: 4

UID
355626
帖子
622
主题
54
金币
954
激情
709
积分
1026
注册时间
2009-7-25
最后登录
2022-6-12
2
发表于 2010-8-27 15:59:15 |只看该作者
看来男人长得帅在政坛上还是相当赚便宜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