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1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情] 灾难面前,彰显民族凝聚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3 12:44: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得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2008年5月12日无疑将成为所有中国人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惨痛记忆。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灾区是一种支持,人民子弟兵赴灾区救助是一种支持,各阶层向灾区捐物、捐款是一种支持,为灾区人民真诚祈祷、祝福是一种支持,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也是一种支持!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经无数的自然和社会灾难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民族有一种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越是在危难时刻,这个民族就越团结、越坚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再一次彰显出伟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因子在困境中悄然凝聚,尽情绽放。

   我们会看到,面对灾难,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ZF果断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群众安全,降低灾害损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负责的执政精神。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直接指挥这场斗争,我们的总书记、总理始终与灾区人民心心相连,同舟共济。

我们会看到,面对灾难,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当尖兵、甘为公仆的先锋精神。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需要救助,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在雨雪冰冻到来前,他们组织危险地带的群众转移;当危险袭来时,他们冒险帮助受困群众安全脱险。“为了人民利益,我愿献出一切!”——这庄严的誓词,时刻激荡着党员干部们的心灵,并升华为一种追求、一种信念,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渗透在他们迎战雨雪冰冻的行动之中。他们把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镌刻在了冰封雪裹的大地上。

我们会看到,面对灾难,广大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充分显示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团结互助精神。在受灾地区,人民群众没有惊惶失措,没有悲观消沉,在封闭的道路上,在深沟乱石间,在高山村寨中,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支援灾区的万名大军,有无数的人民子弟兵、志愿者、救援队伍,夜以继日冒着生命危险爬山清路。日夜奋战在崇山峻岭、深沟绝壁,依然斗志昂扬地战斗在抗灾第一线。

我们会看到,面对灾难,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心系灾区,情系灾民,无私支援抗灾第一线。全国许多兄弟省(区、市)给予灾区无私的支援;当灾区群众缺衣少粮、断电断水、身陷困境的时候,社会各界纷纷伸援手、献爱心,成品油、收音机、手电筒、棉衣被、蜡烛等大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发往四川等灾区;我们在心灵交互、关怀扶持中读懂了良知、爱心、情义。一杯热水、一碗热饭、一次搀扶、一句安慰,将爱心传递,将温暖送达。华夏大地上涌动起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澎湃热潮,展现出全民族抗击灾害的壮丽画卷。

大灾面前见精神。这种精神的力量,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全国人民情感的黏合剂。在连续几天的日子里,有许多身影让我们仰望,有许多故事让我们感佩,有许多坚守让我们铭记,有许多牺牲让我们落泪……这些全都凝结、锤炼、升华而为一种精神,一种激越昂扬、催人奋进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众志成城、克难攻坚,患难相助、和衷共济。

    真情融风雨,抗灾人心齐。艰苦卓绝的斗争,地震灾害的考验,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的壮阔场面。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人间最温暖的真情在灾难中更加热烈地涌流。这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支柱,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不断锤炼丰富、历久弥新。这种精神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与内核,而且丰富了其内涵与外延,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充分显示出非凡的感召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才能够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有了这股患难相助、同舟共济的不竭力量,我们一定能够经受住种种艰难的考验,建设好和谐美丽的家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