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册
- 0
- 阅读权限
- 130
- 日志
- 0
- 精华
- 3
- 记录
- 0
- 好友
- 1
- UID
- 80928
- 帖子
- 495
- 主题
- 73
- 金币
- 1917
- 激情
- 173
- 积分
- 1997
- 注册时间
- 2005-5-20
- 最后登录
- 2023-11-7
- 在线时间
- 100 小时
- UID
- 80928
- 帖子
- 495
- 主题
- 73
- 金币
- 1917
- 激情
- 173
- 积分
- 1997
- 注册时间
- 2005-5-20
- 最后登录
- 2023-11-7
|
最后一副是芦笛洞~~~~~~~~~~~~~~~~~~~~~~下面是西街.
每天中午,从桂林顺漓江而下的豪华游轮停靠在阳朔码头,船上下来的游客,在这个小城没有找到高级宾馆和饭店,转了两个钟头就坐车回桂林了。小城显得冷清了些。
但也有些人留下来,他们是那些被称为"背包旅行者"(backpacker)的"老外"。"背包旅行者",他们富于激情、精力和时间却往往乏于金钱。对于他们来说,阳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他们所需要的,这儿全有;他们所缺乏的,这里不苛求。
在他们的心目中,阳朔的地位越来越高,"Lonely Planet" 出版的"A Travel Survival Kit-CHINA",这个被称为"背包旅行者的指南针"的丛书,1984年第一版时提到阳朔时这样说:"这里没有西餐馆,人们也不跟你做生意,要吃饭得提前3~5小时预订,不能选择,准时开饭,吃不上饭就去镇上一个黑暗的地方买碗面和……但这里仍不失为一个背包旅行者的天堂。
14年过去了," A travel survival kit-CHINA" 第6版中花了7页篇幅介绍阳朔:"阳朔,像云南大理一样,成了背包旅行者的圣地,在他们还没涉足中国以前,就闻名已久了。"对于这些bacpacker来说,阳朔正变得对他们越来越好,"西式咖啡,好莱乌的电影,香蕉饼,阳朔也许看起来并不很'真中国',但谁会介意呢,这确实是个休息的地方,看看景色,喝杯咖啡,几个星期来在路上的疲倦会一扫而空。"
而对于阳朔人来说,一切的变化都是backpacker们带来的。他们要住宿,于是就有了便宜的小旅馆;他们要吃饭,于是有了西餐厅;他们要游玩,于是有了供出租的自行车;他们要交流,于是这里几乎人人都会说英语。是"老外"改变了阳朔,还是改变的阳朔吸引了"老外"?已很难说清楚这里的前因后果,可以肯定是,"老外"已成了阳朔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有一个统计表明,1981年,每天在阳朔逗留的外国人不超过10个,到1984年,每天约有五六十个,到1986年,约有五六百人,到1988年,每天逗留的"老外"已达上千人。
如今,在阳朔的很多地方,你能看到的外国人比中国人还要多。在西街,这一点是肯定的--外国人比中国人多,这条长仅517米的小街,本是最传统的南国小镇街道,石板路面,灰砖骑楼;可它又是最洋的:几乎所有的商标都是英文的,小街上至少有近10家商店有"Internet" "E-mail"服务,店里有多媒体电脑--这台电脑很可能就放在一张油漆剥落的农家方桌上。西街上几乎只有三种商店,咖啡店,T恤店,工艺品店。
"老外"们最喜欢的是咖啡店,尽管这里的西餐做得不伦不类,咖啡是泡在白瓷茶壶里的,牛排老得难以下咽。每天入夜,西街两侧的咖啡店把铺着蜡染布的方桌摆在石板路上,从乡间游逛归来的老外们坐下来一边美美地喝着啤酒一边用各国语言聊天,偶而有中国人的洋泾掺杂其间,咖啡店里放着盗版或翻录的外国磁带,霓虹灯照着各异的外文店标,西街给人一种不知置身何处的感觉。大部分?quot;老外"对西街来说是个暂驻足的过客。他们在西街租上一张便宜的床位,白天骑一辆自行车到附近的乡间去游逛,晚上就在西街泡咖啡馆,过着乐不思蜀的日子。等他们在这一带逛累了,就背上他们的包去寻找另一个像西街或不像西街的地方。
也有人留得要长一些,他们往往是呆在镇上学学气功,学中文,学下象棋,学做中国菜,学一切他们认为"中国"的东西。他们终究是要走的,你在西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个"老外"穿着这样一件T恤,前面写着"foreigner is coming"(老外来了),等他走过去了,你却看到背后写着"foreigner is going"(老外走了)。
[ Last edited by zhao_gz on 2006-6-20 at 12:24 ]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查看下载连接。没有帐号?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