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来居伴奏网

标题: 树上的神童 [打印本页]

作者: 落魄狭    时间: 2010-8-27 16:31:57     标题: 树上的神童

据说非洲有一种树,开蒲扇大的花,结人形的果实,果实成熟后,就变成小孩,挂在青枝绿叶间,甩胳膊蹬腿,哇哇乱哭。小孩落在地上,被波斯人捡去,卖到别处做奴隶——当时中国人管这种奴隶叫昆仑奴。从隋唐到两宋,波斯人源源不断地把昆仑奴运到中国,也不厌其烦地讲述昆仑奴的传说,说他们全是树上结的。   叶梦得是南宋人,老家离海很近,在市舶司见过不少昆仑奴,也听人讲过昆仑奴的来历,但他不信,树上怎么能结小孩呢,分明是鬼话嘛。   叶梦得相信另外一个传说。那是在北宋末年,浙江东路的明州,还有江南西路的饶州,人们养孩子都不买童车,而是把小孩挂到树上去。柳条编的篮子,小孩就放在里面,用缆绳系紧,吊起来,拴在树杈上,风一吹,进行钟摆运动,很是惊心动魄,也很有诗情画意。父母把孩子嫁接在树上,当然不是想收获一批昆仑奴,而是让孩子不受干扰,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篮子里除了孩子,还有一捆书。   这个传说也有点儿荒诞不经,但叶梦得毫不怀疑,因为他也有被家长高高挂起的经历。家长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爱心:把孩子培养成神童。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神童的,叶梦得本人就是例证,他待在篮子里的时候,除了数数身边的树叶,再没有别的事情分心,但他背书就是记不住。所以在长大后,叶梦得对这种早期教育提出了疑问,他说: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意思是培养神童不能硬来,得看小孩有没有天分,没天分的累死也成不了神童。这话很对。   还有个问题叶梦得没提,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有什么用。您会说:神童嘛,智商高,出名早,有竞争力。然而宋朝人培养神童,只是让背书,学做诗,能把周易背熟,或者随口吟出来两句诗,就算是神童了。在我看这两项才能都没什么用处,背熟了周易,无非能在街头摆摊算命;至于做诗,那是一桩貌似优雅的力气活儿,并不能帮助人民奔小康。   我翻读宋朝历史,发现当时之所以猛刮神童风,完全是高层领导给吹出来的。国家多出几个神童,就像庄稼地里多长几个双穗的稻子,或者一头母猪下了几只羊羔,是很有趣也很有面子的事儿,拔高了说,有助于粉饰太平,提升民族形象。鉴于神童有这种功能,所以虚荣心越强的皇帝,需要的神童越多,譬如宋真宗一朝,神童的数量就与奇花瑞草成正比。因为高层领导喜欢,所以基层领导就逢迎,所以出神童的家庭就被高高架起,披红戴花当模范,引导整个社会的早期教育往树上走。   倘若您认为我的解释过于偏激,那么咱们换个说法,假定北宋朝廷是一文化传播公司,该公司发现神童很有卖点,于是力捧神童问世,搞选秀,做培训,一揽子经营。这样经营并没新意,但成功率很高,因为家长敏感的爱心最容易膨胀,只要瞧见选秀台上的神童被挂起来,肯定也会把自家的孩子往高里挂。不信您瞧现在的早期教育,一树一树的小黑孩。       还有一些补充说明:   1.有关树上长出黑奴的传说,以及古代中国管黑奴叫昆仑奴的记载,在宋人笔记里经常出现,直到元代修《宋史》,还把“目深色黑”的随从写成昆仑奴。王小波编唐人故事,借王二之口讲昆仑奴,可能是从《太平御览》里看来的。   2.为了让孩子成为神童而把他们挂到树上,见于叶梦得《避暑录话》。叶梦得说这种风气始于元丰改制,其实元丰年间对神童并不重视,倒是在真宗朝,一改前朝惯例,突然推出大批神童,以点缀政治,满足虚荣心。
  3.《宋会要辑稿》里有“童子科”,对神童选秀的标准作了介绍;《宋会要辑稿补编》里有“童子出身”,列了一张长长的神童名单,其中三分之二的神童出现在咸平二年到景德六年。




欢迎光临 仙来居伴奏网 (http://64.32.13.158/)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