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来居伴奏网

标题: 长亭外 送别 - 趣闻儿童 [打印本页]

作者: 趣闻儿童    时间: 2009-8-14 09:21:48     标题: 长亭外 送别 - 趣闻儿童

这首歌的歌词是李叔同写的
作者: 宏哥慧    时间: 2009-8-14 11:01:33

特大好消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趣闻儿童先生在仙来音乐学院民美音乐厅里成功举办了大型独唱音乐会,不用购买门票,大家快来看啊............
作者: 恩大    时间: 2009-8-14 19:49:17

景色咋这么荒凉啊?一片芳草变成大片的荒草了。
作者: dxszcg    时间: 2009-8-14 23:20:22

个别音不准呀朋友。
作者: 沧海一笑    时间: 2009-8-15 11:50:56

应该是苏格兰民歌,日本人收进了小学音乐课本。
李叔同又在日本人的版本基础上,填词改编的。
作者: 135531    时间: 2009-8-15 12:19:54

应该是苏格兰民歌,日本人收进了小学音乐课本。
李叔同又在日本人的版本基础上,填词改编的。
沧海一笑 发表于 2009-8-15 11:50

原作者是J.P.奥德威(Jone Pond Ordway)(1824-1880),美国人,原曲的名字是《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作者: 沧海一笑    时间: 2009-8-15 13:35:44

美国人有几乎所有欧洲的民歌,哈哈!
作者: 135531    时间: 2009-8-15 14:11:15

美国人有几乎所有欧洲的民歌,哈哈!
沧海一笑 发表于 2009-8-15 13:35

所以美国人写的歌就算是欧洲民歌了?那Stephen Collins Foster写的歌是不是也都算欧洲民歌啊?
作者: xialibaren_us    时间: 2009-8-16 01:49:25

应该是苏格兰民歌,日本人收进了小学音乐课本。
李叔同又在日本人的版本基础上,填词改编的。
沧海一笑 发表于 2009-8-15 11:50


历史 ZT: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后于1915年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便以J·P·奥德威的曲调配上中文歌词,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
《送别》用的是J·P·奥德威作的曲调,但李叔同本人在作词时对曲子作过少量修改,故《送别》与《梦见家和母亲》的曲子并不完全相同。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二十世纪20年代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1970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作者: 81764932    时间: 2009-9-4 15:40:39

声音太闷了吧?? 咋没有高音儿呢????
作者: 吉普越野    时间: 2013-11-1 22:37:48

好别扭的感觉,还是女生版比较好吧




欢迎光临 仙来居伴奏网 (http://64.32.13.158/) Powered by Discuz! X2